专家说:晚年生活质量由现金流决定,而非资产
来源: | 作者:网络 | 发布时间: 2022-03-06 | 60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罗伯特·莫顿,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、期权之父、哈佛大学最高级别大学教授、现代金融学的开创者之一。
莫顿教授认为,良好的退休目标是,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与工作生涯晚期持平,而生活水平是由现金流来决定的,所以目标不是总财富,而是收入。
要设置好养老替代性收入,也就是设计的产品在退休时能够替代收入,而非仅进行资产积累。
也就是说,养老规划的目标,不是简单的资产积累,而是安排好替代性收入。

罗伯特·莫顿,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、期权之父、哈佛大学最高级别大学教授、现代金融学的开创者之一......对于养老问题,他也深有研究。

 

今年9月的一次峰会上,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家分享了他个人对养老的一些建议,在愈发严峻的养老形势面前,这些建议对我们来说颇有价值。

一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由现金流决定

 

莫顿教授认为,良好的退休目标是,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与工作生涯晚期持平,而生活水平是由现金流来决定的,所以目标不是总财富,而是收入。

 

要设置好养老替代性收入,也就是设计的产品在退休时能够替代收入,而非仅进行资产积累。

 

也就是说,养老规划的目标,不是简单的资产积累,而是安排好替代性收入。

 

前不久,苏州一位老太太的遭遇曾让很多人觉得心寒。

 

三年前,这位老太太将拆迁所得的3套房产全部给了孙女,约定孙女先把其中一套给老人居住,并且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。然而孙女拿了房子以后,却对奶奶不闻不问,连老人生病期间的医药费也不出,让老人倍感无力。

 

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,有的时候“有钱”≠“有现金流”,对退休后的生活来说,一份稳定的收入尤为重要。

 

二、将收入变动作为风险点,而不是回报率的波动

 

在做养老投资决策时,应该关注的风险点是退休后的收入变动,而不是回报率的波动。

 

很多人在做养老规划时,常常纠结于收益率,而莫顿教授认为“每个人最担心的是生活水准,而不是达到那个目标的收益率分布。”

 

根据国际经验,退休后的收入达到退休前工资的70%(也就是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%),生活水平基本能与退休前持平。一旦低于国际警戒线55%,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幅下降。

 

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,已经不到45%,也就是说,退休前工资为10000元,退休后的工资很可能不到4500元。

 

这个收入的巨大落差就是莫顿教授所说的养老“风险点”。如果想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准,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收入差额。

 

三、合理分配资产来降低退休收入风险

 

养老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。

 

在发达国家,大多数家庭在按揭买房后,每月还会拿一笔钱做养老金计划。虽然政府提供基本养老,但家庭还是会把养老作为家庭继房产后的第二大投资,还有剩余闲钱才会做其它投资。

 

这是因为,当我们老了,没有工资收入,退休金又不够用,就只能靠年轻时的积累。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,年轻时的积累可能难以转化成退休后的稳定收入。

 

莫顿教授建议分配资产降低退休后收入风险,用安全无风险的投资稳住养老基本盘,用高风险的投资去博取超额回报,风险可控的同时提升整体收入。

 

他还表示:“养老其实是一个两部曲。在工作阶段我们朝着目标努力,不断积累,获取资本。真正重要的是退休阶段,在这个阶段你不再积累,取而代之的是支出你前半生的积蓄,所以完备的养老体系需要尽可能做到无缝衔接。比如终身年金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可以为后半生提供很好的保障”。

 

这样的养老年金,可以为停止工作的我们提供安全、稳定、与生命等长的持续现金流,弥补退休后的收入落差。而且有了养老年金的安排,我们的其他资金可以去追求潜在的高收益,而不用担心输掉所有养老本。